智驾平权已成为当前车市的热门话题,众多车企纷纷加入这一浪潮。 比亚迪率先推出全民智驾时代的重磅车型,如第二代元 PLUS 智驾版,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 10 万元级车辆。一汽-大众的全新探岳 L 也紧跟步伐,制定了“燃油车三步走”的智驾路线图。长安汽车发布智能化战略“北斗天枢 2.0”计划,携手众多伙伴共启全民智驾元年。 ![]() 然而,在智驾平权普及的过程中,实际使用问题频发。诸如因驾驶员疲劳驾驶、未按规范使用辅助驾驶系统等导致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,智能驾驶功能也成为汽车类消费品被重点投诉的内容。 事实上,智驾平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存在一些问题。 比如概念不清,导致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当操作,引发事故。不同价位车型的智驾功能存在差异,但车企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模糊这种区别。 我国虽有《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》标准,但当前的高阶智驾却跳出了这一分级标准,车企为营销提出“智驾平权”等概念,却忽略了对相关功能正确使用的引导。 在高阶智驾功能快速普及、成本下降的同时,兼顾安全是底线。 车企在降本让智驾惠及更多消费者的同时,也要明确智能驾驶功能的真实状态,不能盲目追求“平权”。 除了在功能上加强产品的可靠性外,车企也要重视市场推广过程中概念的厘清,引导消费者正确认知车辆具备的智驾功能。同时,也需要加快立法,构建健全的法律体系,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,营造良好的使用环境。 |
原创栏目
IT百科
网友评论
聚超值•精选